- 教学动态
- 教学动态 ➤
晋中学院“十三五”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
晋中学院“十三五”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
高等学校实验室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为了全面推进学校“四个专业集群”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晋中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对实验室建设工作的要求,本着“突出学科专业优势,合理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的原则,特制定晋中学院2016-2020年实验室建设规划。
一、实验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室现状
“十二五”期间,在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前提,以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和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为保障,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近五年来,学院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竞赛等竞赛活动中取得优良成绩,获得200余项奖励。
目前,我校共有教学实验中心13个,涵盖了7个学科门类的31个专业。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面积达到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专职实验技术人员2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实验技术人员2人。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校由旧校区整体迁入大学城,实验条件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教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实验室的整体状况还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把我校建设成教育质量高、科研能力强、办学效益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整体水平层次偏低。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专门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室较少,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个数偏少。
2.实验室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存在重复建设以及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现象,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3.实验室开放不足,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不高,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没有完全实现资源共享。
4.实验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验技术手段落后,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较少。
5.实验室技术人员数量缺乏,结构不合理,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资源共享、效益优先、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以山西省“1331工程”实施意见为指导,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实验室建制为切入点,不断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我校实验室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建设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管理机制,提高实验室共享和开放服务的能力;建设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的实验教学环境。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与学校发展定位、发展规模、办学层次相适应,体制规范、管理科学、手段先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开发基地,最终实现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总目标。
三、实验室建设任务
按照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总目标,继续深化实验教学与管理体制改革,重新整合优化基础实验室,建设全校性实验共享平台,加大开放和共享力度;重点新建一批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研究实验室、新工科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
(一)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建设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基地
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相近的基础实验室进行整合,撤并重复建设和设置"小而全"的实验室,扩大基础课实验室的规模,提高实验室层次,努力将基础课实验室建设成为现代化的、规范的、开放的、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教学基地。建立以课程体系改革为龙头,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实验室、新工科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到2020年末,多渠道筹措资金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5亿元左右,使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建设都具有相当规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实验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优化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灵活构建,合理分配学时、学分。以考核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考核指标体系。创建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创新实践体制,为学生提供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制作实验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赛、数学建模比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种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综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构建开放式立体化实验平台,完善更新实验内容
改革实验内容,构建“以开放式为特色的多元化、立体化”实验教学平台。依托平台,科学设置实验项目,精简演示、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把综合训练和创新精神培养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1)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基础性实验教学平台;(2)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3)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性能力为主的自主设计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4)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虚拟实验平台。同时,扩大实验独立设课的门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开出率达到95%以上、实验项目内容的更新率达到10%、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占开设实验项目总数的20%以上。
(四)突出重点,加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积极推进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到2020年末,建设校级重点实验室10-15个,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3个。继续加强对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强化重点资助,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使我校有更多的实验室跻身到省级示范实验室的行列。
(五)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实现全面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条件,积极开展实验操作视频、实验教学示范等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网络教学资源,推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构建多元化教学渠道,提高实验教学效果。选择机械学院作为试点,逐步推广全开放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通过网上预约,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学生参与科研、毕业设计(论文)、各种课外科技竞赛等,采取全面开放与预约开放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利用实验室资源;实验室开放立项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根据实验室与指导教师的时间安排,实行定时开放管理模式。
(六) 加大支持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力度,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学校将投入专项资金,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研究的立项资助,坚持立项论证、统筹规划、专家评议、过程监管、质量验收和强化结题的宗旨,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倾斜。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成对本科生开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鼓励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积极开发自制实验仪器设备,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质量。
(七)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实验室队伍的综合素质
通过“调整、培养、引进”的方法,把实验室人员队伍真正建设成为一支既有专业技术水平,又懂现代实验室管理,团结、精干、稳定、合理的队伍。鼓励学院教授、博士以及双师型教师深入实验室,配合操作、管理实验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室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和考核管理办法,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采取专任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实验技术和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学历层次结构,形成合理的梯队。加强实验室人员培训及实验室管理工作培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
四、具体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高等学院实验室工作规程》(国家教委第20号令)有关精神,成立由主管校长担任主任,有关职能部门和部分专家及教学学院负责人参加的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学院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进行咨询、审议和监督。
教务处负责全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各教学学院成立实验中心,实验分室数量较多的实验中心设主任一名负责管理,其它实验中心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管理。实验中心在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学院领导下,依据学校实验室建设规划,制订本学院实验室的具体建设方案,切实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教学学院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合理规划新增专业实验室的布局和结构,切实提高实验室的建设水平。
(二) 建立渠道,强化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的运行机制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集成建设,开放共享” 的原则,坚持突出学科特色,坚持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与学校三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用于实验中心建设;鼓励各教学学院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加大成果技术转化,吸引企业到学校投资共建实验室。
(三)强化管理,建立高效的仪器设备管理服务平台
1.仪器设备帐、物、卡动态管理。在严格验资入账手续的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简化办事程序,一切以方便师生,服务教学为目的,利用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实行仪器设备数字化管理,确保帐、物、卡相符率达100%。
2.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建立校级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统筹管理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开发并不断完善校内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网络共享资源,实现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的公开化和透明化。采取以仪器设备使用率为主要依据,划拨维护运行费等办法,强化管理与考核,使仪器设备使用率逐年增加。
3.仪器设备及时维修,确保完好。采取内部维修、外请维修、外送维修、供应商维修等多种方式,使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更加科学、节约、规范,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