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动态 >正文

关于组织讨论《晋中学院“十二五”人才培养发展规划(讨论稿)》的通知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6-22

教学工作[2011]第37号

各教学学院:

根据学校安排,教务处制定了《晋中学院“十二五”人才培养发展规划(讨论稿)》。该规划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将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将全面落实本科教学重点工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

为广泛征求意见,现将《晋中学院“十二五”人才培养发展规划(讨论稿)》附后,请各教学学院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并以书面、口头或电话等方式向教务处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

附:《晋中学院“十二五”人才培养发展规划(讨论稿)》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附件:

“十二五”人才培养发展规划(讨论稿)

一、办学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深入实施第二轮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培育特色专业。努力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奠定基础。

二、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主要任务

1.立足学校实际,形成科学的办学定位,办出特色。

明确我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与所扮演的角色,准确把握办学的责任与使命,按照高校分类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形成“立足晋中,面向山西,主动适应并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培养理论知识坚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制订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建设规划,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丰富专业建设内涵,注重专业特色培育,重点扶持优势专业,在本层次、类型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加快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物联网、生态环境、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方面的新兴专业。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系。

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确保教学资源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加强课堂教学建设,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文理交融。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探索实行弹性学制,为迁入新校区实行校际学分互认提供条件。强化实践教学,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严格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三、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大人才培养的改革力度

1.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

立足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支柱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研究,鼓励和支持各专业同企业、行业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充分适应支柱产业和领域的新进展、新要求,建立多样化有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设置实践环节,完善由课外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组成的包括课堂实验、专业认识实践(专业见习和教育见习)、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创新活动、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提高实践教学实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3.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

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综合性改革与实践为重点,引导广大教师在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上努力探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发挥教改项目在教学改革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辐射、促进作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4.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培育专业特色。

根据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专业,及时调整改造市场需求面窄的老专业,巩固和加强优势专业,培育和建设跨学科专业,实现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根据学校办学定位,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落实专业建设措施,培育专业特色。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地方资源中孵化专业特色;继承发扬办学传统优势,从办学传统中提炼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创新培养模式中形成专业特色。

5.转变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管理效果。

适应本科办学要求,进行管理模式的改变,继续推进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由一级管理向二级管理的转变,管理方法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管理手段由行政管理向学术管理的转变,突出教学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学学院进行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管理的效果。

四、全面落实本科教学重点工程,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以第二轮“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我院的整体教学质量,实现“基本教学管理规范,基本办学条件具备,质量基本合格”,为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作好各项准备工作。

1.进一步修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结合原有的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诸如专业培养目标过于笼统、课程结构体系欠合理、实践环节不完善等,进一步修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鼓励各专业同行业、企业、部门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到2015年,各专业形成专业目标合理、准确,培养要求具体、明确,课程结构合理、实践体系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争取有5-10个专业形成较为成熟的与行业、企业、部门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

2.继续加强队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认真落实《晋中学院教师进修培训管理暂行办法》,提高骨干教师参加国内访学的比例和效果。按照有计划、分层次、重效果的原则,有步骤地完成对我院230余名青年教师的考核、培训工作。助教过好教学关。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在不同层级教师中开展观摩教学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育人水平。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风严谨、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师资队伍。

3.加强实践教学,拓展实习基地。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巩固和充分利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加强与有关单位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学校、用人单位和企业、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到2015年,争取建立30-50个相对稳定的,能满足80%以上毕业生集中实习需要的实习基地。

4.优化专业布局结构,进行专业改造与建设。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调整改造传统专业,申报建设新增专业。到2015年,本科专业总数达到30个左右,教师教育类专业控制在10个左右,学生总数达到15000人,构建以文学、理学为基础,应用型专业为重点,教师教育类与非教师教育类专业协调发展,文、理、工、经、管、教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专业体系。

5.创新专业建设思路,建设特色专业。实施本科专业负责人制度,继续实施“校级重点建设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四级专业建设体系。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围绕地方支柱产业、紧缺产业和以晋中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对人才的需求,加大对我校煤化工、生物技术、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优势和特色专业,包括应用化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音乐学、美术设计、民族传统体育的建设力度,打造一批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富有地域文化特点、特色鲜明的专业品牌。在现有6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基础上,到2015年,争取建成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0—20个,省级特色专业5—10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

6.深化教学改革研究,提高教改项目的研究质量。继续实施“校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梯级建设体系,在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整合、集成和15项省级立项研究的教改项目基础上,开展范围更广、层次更深、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设立教学研究专项基金,加大对高层次教研教改成果的支持和奖励力度,提高教学成果获奖的数量和级别。到2015年,争取获省级重点教改项目立项20-3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0-15项,并实现国家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7.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建设。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三级建设体系,重视项目的过程管理,强调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到2015年,争取省级立项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0-60项,并力争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建设。

8.严格教学管理,建立健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动 “校-院”两级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落实学生信息员制度。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和各类听课制度。建立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制定学院教学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学管理效果。

Copyright © 2024.晋中学院教务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199号  联系电话:0351-3985582   邮编:030619   传真号码:0351-3985604